Monday, March 20, 2017

漢字趣聞之一:“文字”

「“文字”」的圖片搜尋結果

漢字趣聞之一:“文字”

我對咱們祖國的象形文字特感興趣,認為特別神奇。最早是受上小學時一位語文老師的影響。

他在教我們認字時總愛講其來源,引得我對漢字的字源、字形的演變過程異常好奇。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字,除去咱們還在使用外,其他三個都不再用了。

而且,有兩個已經失傳——無人認識了。咱們現在使用的文字雖然不是商代的甲骨文,但畢竟是一脈相傳傳下來的。這幾年,我拉拉雜雜的讀了幾本有關文字方面的書,學到了一些皮毛知識。人就是這樣,學了點知識就忍不住要賣弄,好老頭我也不能免俗。

所以,咱就在此開一專欄:《漢字趣聞》,說說漢字演變的小故事,以博大家茶餘飯後解悶兒。今天就先從文字這兩個字說起:

文:

相關圖片

甲骨金文小篆

甲骨文的本意是“花紋,紋理”。《說文》曰:“ 文,錯畫也。象交文,今作紋。”

後來(先秦時期),有了現在使用的意思,到了秦朝才普遍開來。

字:

相關圖片

「字 甲骨金文小篆」的圖片搜尋結果

甲骨金文小篆

本義是“生育”。會意兼形聲。從宀( mián )從子,子亦聲。引申為“出嫁”、“懷孕”、“養育”等義。又藉為“文字”、“名字”等義。《說文》曰:“ 字,乳也。”《廣雅》:“ 字,生也。”《論衡·氣壽》:“ 婦人疏字者子活,數乳者子死。”

我們現在通常將“文”與“字”連在一起作為一個詞,好像二者是同一個意思。嚴格說,“文”與“字”是有區別的。“文”指獨體字;“字”指合體字。籠統地說,都泛指文字。

關於漢字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光《說文解字》就有三種:

1 、來自八卦說,“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像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2 、結繩說,“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3 、倉頡造字說,“ 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依類象形”“分理別異”而來。

除此之外,還有河圖洛書說(這是文字神賜的典型代表)和刻契說(古人從接繩記事演變成的刻削符號記事,再系統化成為漢字)。  

據說,最早的刻畫符號距今已有8000年了。據考古發現,在6000年前大汶口時期就有了刻畫在像牙梳和陶豆上的文字。隨後,在4000年前就進入了字符積累階段,到商代就已形成了相當規模的文字體系。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303/08/19742182_633535323.shtml

來自: bosndong > 《文史》

字在古代不是字



《説文解字》

  “字”在古代不是字,那是什麼?

  很多人看到這句話都覺得奇怪。那我告訴你,“字”在上古時代,是“在屋裏生孩子”的意思。與今天文字的“字”一點關係也沒有。
  “字”算是一個古文字化石,從古到今,它的字形都沒有多大變化,是一座房子裏有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的樣子。“字”的本義就是“在屋裏生孩子”。

  《説文解字》曰:“字,乳也。”《廣雅》:“字,生也。”這種解釋已經非常明瞭。《山海經中山經》:“苦山有木,服之不字。”乖乖,這裡有計劃生育避孕的最好中草藥,無毒無害無副作用。《漢書》:“六畜遂字。”顏師古注:“字,生也。”顏師古老先生如果不説明一下,還真有人以為六畜也會寫字哩。《論衡氣壽》:“婦人疏字者子活,數乳者子死。”這該是計劃生育最早的少生優生之説吧。

  值得説明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來“字”字又有了引申義——“懷孕”“出嫁”等義,但有人把《易經屯》:“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的“字”解釋為“懷孕”,筆者認為非常不妥,還是解釋為“出嫁”較為合理。有人説,“字”在古代沒有“出嫁”之説,似有不確。那“待字閨中”的“字”你也解釋為“在閨中等待懷孕或生孩子”嗎?顯然不對。

  “字”作“出嫁”講在現代文學作品中也有應用,茅盾《動搖》:“甚至於説,待字的大姑娘,也得拿出來抽籤。”這裡的“字”肯定是“出嫁”之義而不是“生孩子”或“懷孕”之義。女子出嫁曰“字”應源於《禮記曲禮》“女子許嫁笄而字”之語。

  閒話少説,既然“字”是“生孩子”之義,那古時候文字的“字”又是用什麼代替的呢?是用“文”!在古代,“文”字不當文章講,當文字講。古代的“文”是今天的“紋”字之義。《説文解字》曰:“文,錯畫也。像交文。今字作紋。”古人紋身、畫圖都作“文”,文字的産生就是“象形”文字而來。因此古代的“文”就是今天的“字”,甲骨文、金文、篆文、説文解字、分文析字等都是此意。
  《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為武。”《後漢書張衡傳》:“飾以篆文。”還有王安石《遊褒禪山記》:“距洞數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這裡的“文”都是“字”的意思。

  那“字”又是什麼時候有如今的“文字”之意的呢?《説文解字敘》中説:“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像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相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通書六書略》:“像形、指事,文也;會意、諧聲、轉注,字也。

  從此可以看出,“字”的“文字”之意,是從“文”字裏生出來的。正像有些人説的,古時單體叫文,合體叫字。早在先秦時期,“文”字就有了“字”義,而“字”字有“字”義,直到秦朝才開始出現。(作者:劉紹義)

http://big5.taiwan.cn/tsh/shzh/201608/t20160816_11538735.htm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