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29, 2017

「萬聖節(諸聖節)的前夜」

萬聖夜(英語:Halloween,為「All Hallows' Eve」的縮寫,意為「萬聖節(諸聖節)的前夜」),意為萬聖節前夕,中文常訛稱為萬聖節,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世界的傳統節日,主要流行於撒克遜人後裔雲集的美國、不列顛群島、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紐西蘭等西方國家。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糖果。
萬聖夜是諸聖節(All Saints' Day)的前夜。其英語名稱中的「Hallow」源於中古英語的「halwen」,與「holy」詞源很接近,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諸聖節仍然稱為「Allhallow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聖人(All Hallows)的那一天要舉行的彌撒(Mass)。
萬聖節通常與靈異的事物聯繫起來。西洋傳統上認為萬聖夜是鬼怪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傳說與東亞的中元節與盂蘭節以及日本的百鬼夜行類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阿諾卡(Anoka)號稱是「世界萬聖夜之都」,每年都舉行大型的巡遊慶祝。

起源

傑克南瓜燈刻上趣怪樣貌

萬聖節與聖誕節一樣都是來自於天主教對其它文化的節日的吸收和重新詮釋。萬聖夜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可能為Samhain),在10月的最後一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標誌,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被稱為「死人之日」,或者「鬼節」。這一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靈魂也會離開陰間,在世間遊走,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險。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會戴上面具。

另外在基督宗教方面,早期的大公教會受到羅馬政府的強烈壓迫,有很多基督徒殉道,以後,常有基督徒到這些殉道者殞命之處舉行追思活動。後來,因為殉道者眾多,故此就有教會設立了專門的日子來紀念。按歷史文獻,最早如此紀念的是安提約基雅(安提阿 Antioch)教會,紀念日定為每年聖神降臨後的第一個主日。後來教宗格里高利三世(Pope Gregory III,690-741)在羅馬聖伯多祿大殿中,把一座小堂奉獻給諸聖,並把紀念諸聖的日期改為每年的11月1日。在這個聖日中,教會紀念所有的聖徒,用以表彰他們的聖德,並使教會視他們為效法的楷模。諸聖日的第二天,為諸靈日(All Souls Day),是主後998年,法國克隆尼(Cluny)隱修院的院長聖奧迪羅(St. Odilo)推廣的,在當日紀念殉教的信徒。此日也可以是基督徒掃墓的日子。萬聖節和鬼節的習俗,主要是在英倫三島和前英屬殖民地,也就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其中美國的萬聖夜傳統,最初由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於19世紀傳入,而其他國家則於20世紀末受美國流行文化影響而開始慶祝萬聖夜。


傑克南瓜燈刻上趣怪樣貌

象徵物


瓜身碩大是美國南瓜的特徵

萬聖夜的主題是鬼怪、嚇人,以及與死亡、魔法、怪物有關的事物。通常與萬聖夜扯上關係的事物有南瓜、鬼魂、食屍鬼、女巫、蝙蝠、黑貓、貓頭鷹、精靈、殭屍、骷髏和惡魔等,還有虛構人物如吸血鬼和科學怪人。

黑色和橙色是萬聖夜的傳統顏色。現代萬聖夜的產品也大量使用紫色、綠色和紅色。秋天的元素如南瓜和稻草人等,也成為萬聖節的象徵。
傑克燈是萬聖夜最廣為人知的象徵物。在英國和愛爾蘭,當地人原本在挖空的蕪菁中燃點蠟燭製成傑克燈,但移民到美國的人很快便採用南瓜代替,因為南瓜比較大且容易在上面雕刻圖案。不少家庭在南瓜上鑿刻嚇人的面容,並放在大門口的階梯上,意在驅走惡魔與妖怪。
不給糖就搗蛋(Trick-or-treat)

「不給糖就搗蛋」主要流行於英語地區,如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地區。萬聖夜的主要活動之一。小孩裝扮成各種鬼怪,逐門逐戶按響鄰居的門鈴,大叫:"Trick or Treat!"(意即不給糖就搗亂),主人家(可能同樣穿著恐怖服裝)便會拿出一些糖果、巧克力或是小禮物,也會給些許零錢。部分家庭甚至使用聲音特效和製煙機器營造恐怖氣氛。小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數以袋計,整袋整袋的搬回家。

在蘇格蘭,小孩要糖果時會說:「The sky is blue, the grass is green, may we have our Halloween.」(天是藍色,草是綠色,齊來慶祝萬聖節前夜),然後以唱歌跳舞等表演來博得糖果。傳統的萬聖夜裝飾包括殭屍、鬼魂、女巫、惡魔等。典型的服飾是蓋著一塊剪了兩個眼孔的布扮鬼。在19世紀的蘇格蘭和愛爾蘭,當時的人認為萬聖夜鬼魂會來到人間,故會打扮得與鬼魂一樣,讓鬼魂把自己當成同類。近年,萬聖節前夜的裝扮已不限於恐怖,而可以作更加多元的變裝打扮,如扮成電視劇或電影明星,以及公眾人物,例如政治家。

2004年適逢美國總統選舉,喬治·布希和克里成為美國流行的萬聖夜打扮。而2001年九一一襲擊事件後,消防員、警察等成為小孩的扮演對象。據估計,2004年有大約215萬個美國小孩裝扮成蜘蛛人,是當年最受歡迎的打扮。[1] 由於此活動在美國,加拿大的普遍性,一項計劃於1950年推出,將籌款錢箱通過學校分發予小孩,讓小孩討糖果時順便募集捐款。據估計,該計畫推出以來已籌得超過1.19億美元。研究機構 BIGresearch 曾為美國全國零售聯盟進行調查,發現53.3%的顧客為2005年萬聖夜購物,平圴消費額38.11美元,較去年高10美元,以此推算,美國消費者為2005年萬聖夜支出的金額高達33億美元。
其他活動

此外,還有一些和萬聖節派對有關的遊戲。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咬蘋果」(bobbing for apples),在遊戲中,蘋果會漂浮在一個裝滿水的大盆子或是木桶的水面上,而參加者則要設法用牙齒咬起漂浮在水上的蘋果,這個習俗被認為是由古羅馬讚頌女神波莫娜(古羅馬象徵豐收的女神)的慶典演變而來。

在愛爾蘭,有一種傳統占卜遊戲,參加者矇著眼,從放著幾個小碟的桌上選出其中一隻,如摸到的碟盛有泥土,代表來年會有與參加者有關的人過世,如盛有水代表將會遠行,盛有錢幣代表會發財,盛有豆代表會窮困,等等。在19世紀的愛爾蘭,少女會在灑有麵粉的碟上放蛞蝓,而蛞蝓爬行的痕跡會是少女將來丈夫的模樣。在北美,傳說如果未婚女子在萬聖夜坐在黑暗的房間中,便可以在鏡中看見未來丈夫的樣貌。不過,如果她們將於結婚前死去,鏡中便會出現一個骷髏頭。這個習俗於19世紀後期相當流行,也有相關的賀卡售賣。
說鬼故事及看恐怖片也是萬聖夜派對中常見的活動。以萬聖夜為主題的電視特輯通常在萬聖夜假期當天或之前播放,對象多數是兒童。

食物

由於萬聖夜鄰近蘋果的豐收期,太妃糖蘋果(toffee apples)成為應節食品。製法是把蘋果插上竹籤,然後手持竹籤把蘋果放在太妃糖漿中轉動,有時會再粘上果仁。從前,各家各戶會準備太妃糖蘋果送給小孩,但當傳聞有人把大頭針和刀片放入蘋果中,送太妃糖蘋果的習慣便逐漸消失。(雖然大部分個案只是惡作劇,即使是在真實個案中,小孩也僅受輕傷,但是不少家長仍然以為在蘋果中放刀片是十分普遍的。)

其他特色食品還有:

粟米糖
熱蘋果酒
烘南瓜子

文化歷史

凱爾特人的薩溫節

在古凱爾特人的信仰裡,新的一年於11月1日開始,或稱薩溫節(Samhain)。正如比較短的白天象徵新一年的開始,日落亦象徵新一天的開始;所以每年收割的節慶於10月31日晚上開始。不列顛群島的德魯伊教徒會燃點農作物作為祭品,而當他們圍著火堆跳舞時,太陽季節便會完結而薩溫節隨即開始。凱爾特人相信死神Samhain在10月31日的晚上會和鬼魂一起重返人間,尋找替身。因此他們燃點火炬,焚燒動物以作為死神的獻禮。還會用動物的頭或皮毛做成的服飾打扮自己,發出古怪的聲音,使死亡之神認不出自己,避過災難。這就是今天萬聖節化妝舞會的由來。過了當晚,鬼魂回到陰間,一切回復平靜。

11月1日早上,德魯伊把火堆中仍在燃燒的炭燼分給每一家,用來點燃新的廚房火焰。這些火焰是用來讓家裡保持溫暖,並且趕走惡靈。因為此時被認為是一年中連接陰陽世界的無形之門開啟,兩個世界互相通聯的時刻。

篝火是節日裡的重要節目。村民們把宰牲的牛骨扔到火堆上;據傳「篝火」一詞源自「骨頭火堆」。篝火燃起之後,村民們把其餘的燈火全部熄滅。然後每個家庭用同一個火種莊嚴地點燃自家壁爐,以此作為全村人緊密團結的標誌。至今在愛爾蘭,仍然有數百處篝火在萬聖夜當晚點燃。

新異教徒仍然在萬聖夜舉行Samhain的太陽慶典,以及其它的傳統節日活動。

挪威聖靈節(Elven Blót)[編輯]
在古老傳說(挪威宗教)以及如今的恢復傳統研究(Ásatrú)中提到,萬聖夜當天曾是一個祭獻的節日blót,宰殺牲口祭獻精靈,供奉食物祈神賜福。

一首1020年左右的詩作,Sigvatr Þorðarson的Austrfaravísur(「東方旅行詩(Eastern-journey verses)」)有此記錄。作者作為一個基督徒,曾拒絕在瑞典的一家異教徒那裡投宿,因為álfablót(「精靈祭獻」)正在那兒舉行。但是,有關「álfablót」的內容我們無法獲得更多可靠的資料。不過,像其他獻祭儀式(blót)一樣,有供奉食物這個環節,後來斯堪地那維亞人也保留了以牲口祭獻精靈的傳統。從獻祭的日子(靠近秋分)來看,還因為精靈和生育以及祖先有聯繫,我們可以猜測這些祭禮實質是在祭奠祖先,同時祈求人丁興旺。
萬聖夜傳統

自17世紀起,慶祝萬聖夜的傳統在南部英格蘭逐漸消失,代之以在11月5日舉行的火藥陰謀(Gunpowder Plot)紀念會。不過在蘇格蘭,愛爾蘭和北部英格蘭萬聖夜依然盛行。直到最近十年,南部英格蘭人才重新開始慶祝萬聖夜,只是方式完全美國化了。
傳統的慶祝儀式在愛爾蘭幾乎被完全保留。在那裡10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一是公眾假日,所有學校停課,準備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舉行期中考試。這個假日通常叫做萬聖節假期。因此愛爾蘭是在萬聖夜給學生們放假的唯一一個國家,所以可以自由地慶祝,保留了古老相傳的傳統。
宗教觀點[編輯]
大部分人認為萬聖夜沒有重要的宗教意義,只把這節日當作是普通的「節慶」看待。但基督教及許多機構(如影音使團)[5]視萬聖夜為魔鬼撒旦的節日,擔心大家根本沒關心節日慶祝目的,而間接歡迎了魔鬼,故不建議人參與任何萬聖節活動。 事實上隨著萬聖夜借著商業而日漸普及,基督教面對萬聖節除了不建議參與外,還可以怎樣更積極回應這些社會節日呢?在美國有保守宗教團體發起在萬聖夜當晚舉行「期待耶穌節」(Jesusween,取名於「耶穌」Jesus及「期待」的古英語字Ween),使信徒得以在萬聖夜當晚可以參與另類活動[6];又鼓勵信徒在小朋友前來索取糖果時,給他們送贈聖經[7]或十字架等其他基督教禮品[8]。

參見

傑克南瓜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7%E5%9C%A3%E5%A4%9C



Friday, October 27, 2017

臺灣光復節


臺灣光復節簡稱光復節,舊稱光復紀念日,定於10月25日,是中華民國官方認為臺灣於1945年當日光復[,因而制定的紀念性節日 。




1945年10月25日,依照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布的《一般命令第一號》第1條甲項的「軍事命令」規定,命令在中國(東三省除外)、臺灣及越南北部的日軍向盟邦將領蔣介石將軍投降,臺灣地區則在臺北公會堂舉行受降典禮,受降典禮台上懸掛有同盟國英、中、美、蘇四國「同等大小」的國旗,以及聯合國旗(四國國旗的前面上端,未呈現於畫面)。李筱峰教授表示,在臺日軍是向同盟國投降,蔣介石只是代表同盟國受降與實施軍事佔領。一向主張台灣主權歸屬中華民國的學者林滿紅也表示當時:「1945年到1952年的臺灣:是國際法上法律地位未定的軍事佔領期」。然而國民黨政府立場則認為這是「臺灣光復」。

否定光復論點的人認為1945年當時中華民國只是代表同盟國依照麥帥發布的「軍事命令」對臺灣、澎湖所進行的暫時軍事佔領,領土的轉移依國際慣例則需要簽訂正式條約(即和平協定)才能生效,但是《舊金山和約》和《中日和約》都沒有聲明把臺灣、澎湖的主權轉移給中華民國。


背景

大清帝國於甲午戰爭戰敗後,將臺灣、澎湖群島割讓予日本。1945年大日本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投降,並向同盟國簽署《降伏文書》,表明接受、忠實執行《波茨坦公告》之條款,並發布及採取經盟邦統帥或其他經指定之盟邦代表,為實施宣言之目的,而所需之任何命令及任何行動。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於1945年10月25日依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發布的軍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號》的第一條甲項和己項之規定,在臺北公會堂向代表同盟國的臺灣地區受降主官陳儀投降並簽署受領文件,當時的中華民國官方宣布恢復對臺灣、澎湖列島之主權,非光復論者則認為當時的中華民國只是代表同盟國軍事佔領臺灣。1946年8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明訂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以為紀念。

《波茨坦公告》公告包含實施《開羅宣言》,即戰爭時期中美英三國發表的新聞公報,宣示協同對日作戰的宗旨(It is their purpose,或翻譯成三國之「意向、用意、目的」,表達參與這場戰爭的目的,要剝奪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奪得佔領的太平洋島嶼及日本竊取自中國的領土,並「應將」(shall be)東北四省、臺灣、澎湖歸還中華民國。雖有先前承諾,但日本仍擁有臺灣主權一直到簽訂《舊金山和約》時(土地主權的轉移依國際法慣例須以「正式條約」做為依據,並解決一系列戰後的問題),和約載明日本「放棄」臺灣與澎湖,但未載明臺灣與澎湖主權的後續歸屬國家]。
受降典禮[編輯]

1945年10月25日,依照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布的《一般命令第一號》第1條甲項的「軍事命令」規定,命令在中國(東三省除外)、臺灣及越南北部的日軍向盟邦將領蔣介石將軍投降,臺灣地區則在臺北公會堂舉行受降典禮,受降典禮台上懸掛有同盟國英、中、美、蘇四國「同等大小」的國旗,以及聯合國旗(四國國旗的前面上端,未呈現於畫面)。李筱峰教授表示,在臺日軍是向同盟國投降,蔣介石只是代表同盟國受降與實施軍事佔領。一向主張台灣主權歸屬中華民國的學者林滿紅也表示當時:「1945年到1952年的臺灣:是國際法上法律地位未定的軍事佔領期」。然而國民黨政府立場則認為這是「臺灣光復」。

否定光復論點的人認為1945年當時中華民國只是代表同盟國依照麥帥發布的「軍事命令」對臺灣、澎湖所進行的暫時軍事佔領,領土的轉移依國際慣例則需要簽訂正式條約(即和平協定)才能生效,但是《舊金山和約》和《中日和約》都沒有聲明把臺灣、澎湖的主權轉移給中華民國。

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對日軍發布的軍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號》第一條甲項規定,中國(東三省除外)、臺灣及北緯十六度以北之越南境內的日軍應向蔣介石將軍投降。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地區的受降典禮,於上午10點在臺北公會堂(現為臺北市中山堂)舉行。降方為大日本帝國所屬第十方面軍,代表為日本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而陳儀將軍則代表蔣介石將軍受降。同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正式運作,機關處所設於原臺北市役所(即現今行政院院址)。

主要參加人員有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代表:陳儀、葛敬恩、柯遠芬、黃朝琴、游彌堅、宋斐如、李萬居
臺灣人民代表:林獻堂、陳炘、黃榮老、林茂生
日軍代表:安藤利吉、諫山春樹
翌年(1946年)8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訂定受降典禮的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簡稱「光復節」。

臺灣光復節歌

作詞者: 陳波 作曲者: 陳泗治

"張燈結彩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
唱遍城市和村莊,臺灣光復不能忘。
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
國家恩惠情分深長,不能忘。

有錢難買真情意,有錢難買真爹娘,
今朝重見天和地,八年血戰不能忘。
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
加緊建設為國增光,不能忘。

張燈結彩喜洋洋,光復歌兒大家唱,
唱遍城市和村莊,民族精神不能忘。
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
中華民國地久天長,不能忘。"

— 《抗戰歌曲選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

紀念

因應週休二日制,依據中華民國《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2000年12月修正,臺灣光復節屬於不放假的節日,而由相關機關,團體,學校舉行慶祝活動。[17][18][19][20][21]
由於臺灣在實施週休二日後,包括光復節在內的許多節日均取消放假,有人認為大部分民眾均已逐漸淡忘此節日


各方觀點

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前參加受降典禮的國民政府軍。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隸屬於「太平洋戰區」[23],然而國民政府在受降典禮的橫幅上聲稱臺灣屬於「中國戰區」,國民政府此舉被認為是誤導。

臺灣內外各方對「臺灣光復」抱持不同的解讀。

國民黨主政時期的中華民國政府

國民黨主政時期的中華民國政府認為,中美英三國的《開羅宣言》表示「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美英蘇擬定的《波茨坦公告》中亦稱開羅宣言之條款「必須實行」,日本投降時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泛藍

臺灣光復節是1946年國民政府所訂立的國定假日,也是中華民國政府對臺統治權的論述之一,因此「臺灣光復節」在兩蔣時期每年都會舉辦大型紀念活動,而蔣中正父子也會向全國國民發表談話。傾向支持泛藍者認為蔣中正自日本手中取得臺灣,並認為這是中國國民黨乃至於中華民國政府對臺灣的貢獻。

泛綠

傾向支持泛綠者等認為中國國民黨政府不比日本殖民政權好——原因在於「臺灣光復」後即因國民政府貪腐失政與種種倒行逆施導致民不聊生累積龐大民怨,釀成影響深遠的二二八事件,無數臺灣人與臺籍菁英遇害。臺灣籍人士長期在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下長期飽受歧視及不平等待遇,臺灣文化倍受壓制,故對「臺灣光復節」持負面和反對態度,史觀上將其稱為「劫收」(國民黨接收中國大陸淪陷區也被當地諷為劫收),更負面的說法是「中佔」及「再淪陷」。二二八事件當時的美國駐臺北領事館副領事喬治柯爾,則出書稱其為「被出賣的臺灣」(意即臺灣被美國人出賣給中國)。許多泛綠臺灣人雖不至於反對中華民國,但認為中華民國「光復臺灣」並非中華民國的榮耀,而是國民黨給中華民國的恥辱;不少親綠的臺灣人認為,臺灣數百年來的歷來統治者都是外來政權,中國國民黨政府也不例外,而且到目前還有相當的殖民性格。因此泛綠大多以諷刺的態度來看待此節日。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自2005年以來高調舉行紀念慶祝活動,由中國大陸作家何池所撰寫的《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指導臺灣革命研究》,宣稱早期中共領導人指導與協助日本統治時代臺籍左翼抗日份子在臺灣的抗日運動。北京政府會邀請臺灣的左翼人士到中國大陸參加紀念中共國慶及臺灣光復節的活動。立場傾向中共的臺灣統派組織如:中國統一聯盟和勞動黨等早期左翼人士所組織的團體,也會在臺北街頭紀念這個節日。

原住民

2013年10月,臺南市議會原住民議員谷暮·哈就質詢原住民遭到不平待遇,她說,臺灣光復節與原住民有什麼關係?就原住民而言,這是對原住民的殖民,也是原住民的文化浩劫。她質疑「我們原住民是黃帝的子孫嗎?」「我從不參加國旗升旗典禮,不去抗議就不錯了。」教育局長鄭邦鎮在答詢時表示,相關節慶缺乏主體思維,臺灣都是後來的人在統治,屬於殖民,而不是經由原來住民同意而移入的移民,反而最早到的人被趕走,就像原住民。就他個人看來,「臺灣光復是臺灣的再淪陷日,是國民黨政權來,臺灣才有的節日產物。」

2013年10月25日,集結於凱達格蘭大道的臺灣原住民各族群代表表示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就是原住民族人痛苦的開始,光復節是原住民族人的受難日,已經受夠了中華民國的奴役,譴責政府侵吞原住民土地、戕害原住民權益。臺灣第一民族黨副主席林光義表示,臺灣原住民並非中華民族,中華民國與原住民更非同一個國家,原住民並不想「回歸祖國」。

主權未定論

主張臺灣主權未定的人認為,當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只是代表同盟國對臺灣和澎湖實施軍事佔領,並非獲得臺灣和澎湖的主權,因此「光復」之說無法成立。又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隸屬於「太平洋戰區」,然而國民政府在日軍受降典禮的橫幅上則聲稱臺灣屬於「中國戰區」,國民政府此舉被認為是誤導。日本在1951年簽訂的《舊金山和約》中只表示放棄臺灣和澎湖的主權,未寫明臺灣主權的歸屬。唯一具領土處分性質而被接受公認的「國際條約」《舊金山和約》僅敘明日本放棄臺灣、澎湖,而未就其主權歸屬作任何規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5%85%89%E5%BE%A9%E7%AF%80

Tuesday, October 10, 2017

中華民國 國慶日

中華民國的國慶日,又稱雙十節、雙十國慶、雙十慶典、武昌起義紀念日、辛亥革命紀念日等,定於1911年武昌起義的發動日10月10日。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端,起事後的兩個月內,中國各地的革命行動陸續成功,最終成功推翻清朝,並於隔年(1912年)元旦建立了中華民國,成為東亞第一個獲普遍承認的共和國。


相關圖片


國慶日是中華民國的國定假日之一,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以來,每年皆舉行慶典,臺北總統府前廣場會舉辦升旗典禮以及國慶慶祝大會(全稱為「中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國慶大會」),並有各式遊行及表演隊伍,在蔣中正擔任總統時更是每年舉行國慶閱兵;晚間則有國慶煙火施放。




武昌起義成功後的武昌湖北軍政府


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在台北總統府前主持民國55年(1966年)國慶慶祝大會


現任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於民國105年(2016年)國慶慶祝大會上致詞


沿革

武昌起義成功後的武昌湖北軍政府

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在台北總統府前主持民國55年(1966年)國慶慶祝大會

清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時為農曆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並且成為清朝末年以來第一個成功的共和革命起事。武昌起義成功後,各省陸續響應革命運動宣布脫離清朝獨立,至陽曆12月時,全中國22個省中已有13個省由革命黨人掌握。

相關圖片

經過籌備與選舉後,獨立各省在南京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1月1日,孫文在南京就任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隔日宣布改元民國、改採陽曆曆法,定公元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這些象徵著中華民國的正式建立。

辛亥革命爆發後,中國一度陷入南京的臨時政府、與北京的清廷南北分治的局面。雙方經過議和後,清廷於宣統三年十二月廿五(即1912年2月12日)頒布《退位詔書》,中國從原本的南北分治再度歸於統一,清朝的統治也正式告終,中國歷史邁入民國與共和政體的新時代。

相關圖片

由於武昌起義對中華民國的建立起了最關鍵的作用,北遷北京後的臨時政府在1912年9月28日通過臨時參議院的決議,將武昌起義的爆發日——陽曆10月10日,定為中華民國的國慶日。而中華民國真正建立的日期——陽曆1月1日(元旦),則在孫文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定為「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

國慶慶祝活動

國慶閱兵

台北總統府前國慶閱兵

雙十國慶自辛亥革命以來幾乎年年都有慶祝國慶日的活動。在北洋時期和在國民政府南京時期都有盛典。1936年在南京雙十國慶日慶典,除了有京劇表演外,亦有10,000名中國童軍參加表演,之後進行閱兵典禮.穿著整齊的部隊踢著正步,緊跟在後的是一排又一排的德式武器,是國民政府在大陸最盛大的國慶閱兵。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10月10日舉行在臺灣的首次公開閱兵,並由東南軍政長官陳誠擔任大閱官(即「閱兵首長」)。

相關圖片

總統蔣中正復行視事後,於1951年雙十節亦舉行慶祝建國四十週年閱兵,此後至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之間,原則上每年均舉行國慶閱兵典禮。此外,1958年發生八二三砲戰、1959年發生八七水災、1962年面臨解放軍持續武力威脅,行政院於該年9月13日第七八一次院會決定暫停舉行國慶閱兵,總計此期間共有三度停止閱兵,其餘均年年舉行。

相關圖片

而1964年的國慶閱兵,由於參與空中分列式的戰鬥機飛行高度過低,發生中國廣播公司發射電塔扯落戰鬥機副油箱的意外,導致油箱墜落中央氣象局前砸死三位民眾(包含一位氣象局員工、一位路過婦人與嬰兒)。另兩架F-104軍機受命察看事故戰機的受損狀況,不慎距離過近發生擦撞,墜毀於臺灣臺北縣土城市山區(今新北市土城區山區),造成王乾宗與林鶴聲兩位飛行軍官因公殉職。此後取消年年公開閱兵的傳統。

1975年恢復國慶閱兵後,僅在新任總統就職當年、以及建國「逢十」週年國慶時,才會舉行國慶閱兵典禮。不過在1991年以後,由於自由主義者的反對、政治的民主化而廢除。陳水扁就任總統時,在就職第一年以及建國「逢十」週年國慶時均未舉行傳統閱兵,僅於2007年舉行名為「同慶操演」的非傳統式閱兵,而以國防展演的方式呈現。馬英九就任總統後,首次舉行閱兵是2011年,即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慶典。2016年,蔡英文就任總統第一年亦未舉行閱兵 。

國慶煙火

中華民國國慶煙火

相關圖片

1953年,中華民國政府開始舉辦國慶煙火活動,原本決定用信號彈發射,後來逐漸改進,施放單位為中華民國國防部聯合後勤司令部(聯勤),事實上,施放時間除了雙十國慶日也包含前總統蔣中正生日之所謂「蔣總統誕辰」國定例假日;1975年蔣中正去世後,該煙火活動則專門於國慶日施放,因此被稱為國慶煙火。

1960年代,因應國慶煙火施放規模擴大,除了將施放地點由總統府改為淡水河河畔外,製作施放煙火單位則專責由聯勤轄下、位於台北市市郊的國軍四四兵工廠(今國軍二〇六兵工廠;現址為信義計畫區)負責,1984年,因應機關組織改革,煙火製造與施放改由聯勤兩不同單位負責,數年後則又轉交軍備局統籌。2000年陳水扁政府上台後,國慶煙火從固定於台北舉行改為在各縣市巡迴舉辦。

相關圖片

此外,1999年與2009年因發生921大地震、八八水災,當年皆取消國慶慶祝活動及國慶煙火施放。2015年與2016年因發生八仙塵爆、206大地震,當年取消國慶煙火施放,但國慶慶祝活動照常。
民間自辦慶祝活動舉例

臺灣桃園市國旗屋米干店店長張老旺每年自辦國慶升旗活動[11]。


世界各地的慶祝活動

2012年香港台灣社團慶祝雙十節

在香港,葵涌循道中學的學生以課室壁布慶祝中華民國國慶日

相關圖片

許多人基於對中華民國的認同,反對中國共產黨,也會在這一天舉行慶祝活動。當中美國芝加哥以及舊金山等地的唐人街會舉行慶祝遊行,紅色的雙十圖案是常見的裝飾。

香港在1997年主權移交之前,很多香港市民及香港親台團體會舉辦慶祝雙十節的活動。在中華民國支持者聚居的地區,例如調景嶺、荃灣、長沙灣、錦田、屯門等,街道上往往可見中華民國國旗飄揚。

主權移交後,香港特區政府雖然未明文禁止相關活動,但街上掛出的相關橫額、旗幟等曾被警方以「佔用政府空間」為由拆除[13]。相關單位在籌辦慶祝活動時會與當局有一定的「政治默契」,多會選擇以私人地方(例屯門中山公園)或場合形式舉行,免除香港特區政府的尷尬。[來源請求]更多人以私人方式慶祝中華民國國慶,藉此表達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不滿情緒。


建國一百年

相關圖片

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國慶牌樓
2011年是武昌起義一百年,也是中華民國開國一百年。從2009年10月10日起由時任副總統蕭萬長為首組成了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基金會負責國慶百年的相關慶祝事宜;2010年10月10日起到2011年10月10日,有長達一年時間的慶祝活動。

百年國慶主軸將圍繞著「民國百年,民主台灣」、「中華民國精彩100」為核心概念。

2011年推出的搖滾音樂劇《夢想家》,由當時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表演工作坊製作,主要製作人為賴聲川,於2011年10月10日(國慶日)、10月11日在台中市圓滿戶外劇場演出兩個場次,耗資新台幣二億一千五百萬。由於費用過於高昂、帳目不清、缺乏藝術價值、意識型態違背臺灣主流,引發台灣社會內部許多的討論,也成為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的議題之一,時任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盛治仁也為此事辭職下臺。

相關圖片

2011年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活動中,國慶大會活動主題為「榮耀百年齊心力,開創台灣新願景」,尤其是擴大國防展演,成為注目的焦點。總統馬英九在建國百年國慶以「百年奮鬥、民主台灣」為題的演說時表示,對這個國家、對這塊土地,「我懷著深深感恩的心情,我願意奉獻此生一切,努力建設台灣,讓他成為自由繁榮的樂土」。馬英九總統並以國、台、客語三聲帶說,「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台灣是我們的家園」,現場響起如雷掌聲,最後率領全場高呼口號,「中華民國萬歲!台灣民主萬歲!」。
建國一零六年[編輯]

2017年,國慶主視覺主題採用茄芷袋紅、藍、綠三色元素,由曾入圍2010年葛萊美獎最佳唱片設計獎的台灣設計師鄭司維設計,融入台灣庶民特色,活動主題為「2017 一起更好」、「BETTER TAIWAN」,並將其中的兩個字母「TT」轉為雙十形象。與往年不同之處除了主視覺未採用以往中華民國國旗紅、白、藍及金色等,凱達格蘭大道上設置的國慶牌樓也從以往華北式紫禁城風格更換為較簡潔由茄芷三色構成的牌樓。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態度

相關圖片

武昌起義是中國歷史上共和的開端,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君主專制制度,亦是民族主義革命的發揚,極具歷史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方會在10月10日當日紀念辛亥革命,並在天安門廣場集會以示紀念,孫中山先生的畫像亦會擺放,因為孫中山先生對中華民族作出的貢獻,稱之爲中華民族革命的先行者。中國民間部分人士亦會紀念辛亥革命和慶祝中華民國的成立。

公眾假期

相關圖片

在中華民國(臺、澎、金、馬地區),國慶日當天放假一天,若與周休假期僅相隔一工作日者,該工作日則調為假期,並擇前一星期六補班補課。[20] 2015年起,若遇周六於前一個上班日補假,遇周日於次一個上班日補假。